評析哈佛美術館《繪畫江戶》綫上畫展

《繪畫江戶》是由芬伯格(Feinberg)夫婦捐獻的江戶時期的繪畫作品,是哈佛美術館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遺贈,也是該舘至今規模屬於最大的展覽。由此看來,該館藏的典藏質量極佳。身處疫情的當下,個人一時興起了對綫上展覽的呈現感興趣,覺得可以有新的喜好面向,甚至可以延申至綫上展覽評析。于今年二月初開展的《繪畫江戶:芬伯格日本藝術收藏選集》,其後來的綫上展覽呈現,從某單一作品的清晰度到整個空間的佈局,其實不遜于親臨現場。況且要親臨實展也涉及到乘搭飛機的籌碼以及目前的跨境限制,都叫人不敢有所奢想。除了第一眼的大飽眼福以外,個人也深感好奇,當時的美國富豪所珍藏的日本當代藝術素質不差于日本本身,就個人曾經在前年于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看過的,有關公元十二至十九世紀武士及其配件/精神呈現/儀式/畫作的展覽,也實屬一美籍安娜與加布里埃爾。巴里爾。繆勒(Ann and Gabriel Barbier - Mueller)的夫婦私人珍藏。很難想象當年美國對江戶時期東北國宇老百姓生活的遐想,只聽聞這些收藏家皆是銀行家身世或鐵路建設工業的家族後裔有關。回歸正傳,此綫上展覽的官方網頁其實只有四個錄像,其中包括策展人瑞秋·桑德斯(Rachel Saunders)在實體展前的簡短介紹,以及因疫情閉舘后一策展團隊特製導覽品析藏品的視頻。另外就是哈佛大學的研究實習生利亞·賈斯汀·吉尼奇(Leah Justin-Jinich)導讀探索一套獨特的禪宗繪畫,其近距離的詳細賞析解説,讓觀衆了解小狗、竹子和笑聲如何做達到了佛心啟示的作用。最後的錄像是此展開幕時,倫敦大學亞非學院(SOAS)藝術史教授蒂蒙。斯克雷奇(Timon Screech)的客座演講《走進萬花筒》,他為日本江戶繪畫做了長達一個小時多的研究分享。哈佛美術館同時也與谷歌藝術與文化(Google Arts and Culture) 合作, 其綫上呈獻的視覺美感以及作品的清晰度是更上一層樓的。其陳述鋪排分成了四個章節又四個部分循序漸進地,專業且詳盡為網友們一一剖析,可惜就沒有任何有聲導覽,純一般網上瀏覽作業模式。

KENNETH WONG See Huat

Founder of People Ideas Culture 人思文,a social enterprise focusing on heritage tourism, place making, social artistry curatorship and CSR innovation 💡